团结拼博 克难奋进
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学校二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的行政工作报告
(2022年1月8日)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力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汇报2021年度行政工作,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21年度工作回顾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新征程全面开启。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府的决策部署,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指导下,主动服务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积极贯彻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和服务能级,持续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成果,各项工作稳中有进,开创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有效
学校针对新冠疫情的新变化、新特点,严格落实上级有关新政策和新要求,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校地联动、优化防控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推进疫苗接种、充实物资储备,加强人员、场所和活动的分类管理,确保师生健康和校园安全,成功守护了校园净土。
(二)规划引领学校事业改革发展
编制完成并启动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贯彻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稳步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改革。围绕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强化“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特色,打造富有“立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
(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1.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发布实施《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形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名师团队和优秀案例。完善教学督导信息反馈闭环机制,实现教学评价诊断与教学发展互通融合。2个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个项目获批上海市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5个项目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Python大数据审计》获批上海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
2.学生教育管理成效显著。师生团队获全国、上海易班建设多项奖励。成功举办第一届本科生论坛。优化学生事务中心建设,全年办理业务超2万件。编制《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报告》,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后勤服务”合力育人模式,再次入选“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项目。做好征兵工作,成功输送优秀兵员31名。学生“奖勤补贷免助”工作细致开展,全年资金额度达2471万元,惠及学生60979人次。《学生发展银行项目》获评上海高校资助育人典型案例。
3.毕业生就业工作进步明显。压实就业工作责任,完善“大就业”工作格局。截至本年度统计时间节点,学校共毕业学生4910名,毕业去向整体落实率为96.31%,较去年提升16个百分点,高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毕业研究生117名,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73%;毕业本科生4737名,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6.28%;毕业专科生56人,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
4.“五育并举”硕果累累。全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9项,其中国家级39项、上海市级130项。依托创新创业计划,学生发表论文84篇,获得专利和计算机著作权4项,注册公司3家。学生获包括全国大学生商科综合能力大赛总冠军、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赛特等奖、第七届“互联网+”上海市赛银奖在内的大学生重要学术竞赛奖项数十项。校赛艇队在第六届中国大学生赛艇锦标赛中首夺两枚金牌。大学生舞蹈团原创舞蹈《塑心瓷》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和优秀创作奖。金融科技学院2017级金融科技1班团支部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
(四)创新策源功能和服务能级不断提升
1.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建设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一级学科。推进会计学科、新金融学科、信息统计学科交叉融合。开展学科集群建设,打造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学术带头人为重点、学术骨干为主体、重要科研平台为载体的优势学科提升体系。构建“2+2+X”学科特区,2个高原学科在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第二阶段绩效评价中,评价结果均为良好。
2.“高地大”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入选“高地大”二期建设序列。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专业获批上海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被上海市推荐参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门课程获上海市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1门课程获上海市级重点课程立项。3门课程入选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会计学原理》入选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一流研究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3.高层次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获得突破。“教育部高校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落户学校,“上海市长三角科创产业金融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顺利入选,上海市经济学会数字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在学校揭牌成立。全年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含转入2项)。国家自科项目立项数量创合校以来新高。市哲社规划“冷门绝学”专项实现突破。发表B级以上学术论文132篇。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杨纪琬会计学奖”学术专著奖1项。
4.政产学研合作跃上新台阶。与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临港集团、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等研究机构、集团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推进与市发改委、市经济学会、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等政府机构、专业学会、行业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成功获批上海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上海高校首家省级投资者教育基地等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平台。
5.科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立项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2项、上海高校智库内涵建设项目2项、服务经济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基地课题7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研究项目10项。撰写专报10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2篇,其中国家级2篇。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蓝皮书》《中国(上海)新金融发展报告(2019-2020)》《上海营商环境蓝皮书(2020-2021)》,出版“序伦财经文库”学术专著10部。《会计与经济研究》再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目录(2021-2022)。
(五)师资队伍建设显现良好势头
1.人才队伍进一步充实。实施《2021年人才揽蓄行动方案》,完善相关人才工作制度,通过举办第四届“立信论坛”、参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秋季巡回招聘会、开展网络招聘等各种形式,着力引进学校发展急需的人才。本年度已办理入编备案人才53名,其中常任轨教师4名,专任教师22名,辅导员10名,管理与其他专技人员17名。
2.师资培育全方位开展。实施“教师专业发展工程”,选派3名教师参加海外访学,26名教师参加产学研见习,5名教师入选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做好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工作,61名教师入选上海市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112名教职工完成培训。聚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综合能力,举办名师讲坛、专家讲座、教学研讨沙龙等各类培训52场次,参与教师1692人次。审核发放科研启动经费130余人次,共计790余万元。
3.人才服务工作成绩斐然。首次开展党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全年共聘任专业技术职务163人,其中:正高15人,副高18人,中级93人,初级37人。积极组织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和奖项,全年入选市浦江人才计划1人、曙光计划1人、扬帆计划2人,教师获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事业单位脱贫攻坚记功和嘉奖、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做好人才落户工作,全年已批准或已收审落户材料的达71人。审核发放租房补贴97人次,共计170余万元。审核发放一次性住房补贴61人,共计770余万元。做好教职工子女入学工作,全年14名教职工子女入读附属学校。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完成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干部人事档案专审338人。
(六)国际化办学稳中向好
1.国际化办学空间不断拓展。与美国代顿大学、德国沃尔姆斯应用技术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19所海外高校新签或续签合作协议。实施欧盟“伊拉斯谟+”计划项目,并新获批两期项目。积极开展学生海外交流线上项目,全年参加海外学习交流学生60人,其中线上项目28人,线下项目32人。
2.国际学生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全年共接受和培养来自世界58个国家的711名国际学生,包括学历生261名,非学历生450名。全年开设国际学生线上课程75门,117人参加线上授课。开展“国际学生学术月”“感知中国”系列活动。新挂牌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等国际学生“跨文化融合教育实践基地”2个。成立“汉语国际教育中心”,开展“汉语桥•乐学汉语”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招募来自丹麦、俄罗斯、波兰、越南等17个国家的142名学员,已开展约600学时的汉语及文化教学活动。
3.首次获批语合中心国别中文教育研究项目。学校申报的《丹麦中文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项目获得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别教育项目立项,实现了学校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七)综合服务保障展现新作为
1.综合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成功续评“上海市花园单位”。入选第三批上海市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培育单位。图书馆“微信文献传递”和“通借通还”服务获师生好评。档案收集整理和数字化建设工作不断强化,档案服务效能和用户满意度明显提升。
2.“实事工程”项目如期推进。多校区视频会议系统广泛应用。教职工补充公积金缴存比例和福利待遇有所提高。协助教职工办理公租房政府补贴工作,多位老师已签约入住。全面启用改造后的赵朱木兰图书馆。“学生之家”项目投入使用。学生公寓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师生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3.基本建设有序开展。顾唐路校区一期东区建设项目完成结构封顶,一期西区及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加速推进。中山西路校区、上川路校区大修工程项目如期实施。全年完成三校区日常维修工程项目33项。
4.办学支撑体系更加有力。博物馆成为“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继续教育与国际教育项目运营管理不断加强,实现全年营收7141万元。进一步加强校友联系,凝聚校友力量,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捐赠1000万元。充分发挥基金会助力教育发展功能,全年立项师生奖励等项目26项,投入资金138万元。拓宽出版社教材产品市场,做好《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蓝皮书(202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等重点图书的出版工作,《中国财政思想史》获第十六届上海图书奖一等奖。
(八)文明文化建设彰显新内涵
1.诚信文化三年行动计划落地落实。校史陈列馆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诚信文化育人联盟年会顺利举办。与长三角12所中小学签署大中小诚信教育一体化合作协议。学校诚信文化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
2.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成效凸显。组建新一届“文明校园观察员”队伍,“文明随手拍”小程序用户满意度显著提升。发挥先进示范作用,开展《文明的力量——2019-2020年度文明评比获奖名单及事迹》线上展示活动。学校志愿者服务获团市委通报表扬。退休教师钟义盛同志“坚持20余年义务帮助大学生就业”事迹获师生广泛好评。
(九)依法治校深入开展
开展学校章程修订,修订稿将按程序提交本次大会讨论。完成学校260余份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审查。规范督查督办流程,施行督办事项责任部门定期报告制度,有力推进学校行政重要工作落实。学校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案例获上海市教委通报奖励,“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产生“宪法卫士”1.56万余人,受到市教委法宣办通报表扬。在2021年上海市高校大学生“我与宪法”优秀微视频征集活动中,获得优秀组织奖和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大家所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我就不再一一列举。在此,我谨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大家一年来为学校事业发展付出的辛劳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学校工作的不足和短板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校的工作与上级的要求、与学校加快发展的需要、与广大师生校友的期盼相比,仍存在短板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亟待突破。二是“立信特色”的应用型财经人才培养模式需加速升级。三是高层次人才“引育”瓶颈尚未彻底破解。四是服务上海和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能级仍需提升。五是国际化办学品牌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六是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尚不完善。七是办学条件改善速度与师生的期盼存在差距。
三、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思考
各位代表、同志们,前不久召开的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科学分析了学校的发展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的奋斗目标,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八大攻坚任务。对此,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
下一阶段,我们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决心、更实的举措,更紧密的团结,更主动的担当,克难奋进,努力开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一)做好学校“十四五”规划及学校新版“章程”的贯彻落实工作。以章程规范办学行为,以规划引领学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各项任务指标已完成分解,明确了责任部门,确定了完成时限。要建立落实“十四五”规划任务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加强跟踪督查,确保每一项指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完善“立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升级版。优化“五育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彰显“诚信为本、学验并重”的办学特色。要抓紧抓好“双一流”建设,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力争产出更多标志性成果,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三)做好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工作。认真落实“硕士授予单位建设工作推进方案”,主动对接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支持。以市教委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重点培育项目为抓手,不断优化建设指标,深入推进一流研究生项目建设,总结凝练建设成果,形成品牌效应,全力争取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早日取得突破。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落实“上海高等教育人才揽蓄行动”任务为契机,大力培养引进学校急需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以人才驱动发展。要持续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制度和环境,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更好条件。
(五)加强学科建设。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加强高原学科、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交叉融合。要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协同创新平台和一流的智库,力争在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等方面实现突破。
(六)提升开放办学层次与质量。拓展与海外高校的合作,持续推进中外合作本科办学项目和丹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学生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建设,促进学生双向学习交流。要深化政产学研交流与合作,用好已有的合作平台,打造开放办学亮点。
(七)持续推进依法治校。继续提升制度建设水平,持续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师、学生、用人等评价制度体系。要做好新一轮机构改革,优化完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
(八)不断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水平。加快推进顾唐路新校区建设,确保一期东区项目按期建成,一期西区和二期项目如期开工。要进一步加强“实事工程”建设,不断回应师生关切,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提升师生员工获得感。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学校正处在攻坚克难、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团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实干。我希望全校师生员工能够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到学校新一轮的改革发展中来,努力为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